陈芋汐夺冠引风波
5 月 25 日晚上,在武汉体育中心跳水馆,灯光明亮耀眼。上海姑娘陈芋汐站在 10 米跳台上,深吸一口气,纵身跃入水中。当电子屏显示出 413.85 分的瞬间,全场掌声雷动。这本是她拼搏后的荣耀时刻,然而,两天后她和搭档掌敏洁拿下双人 10 米台冠军,本应双喜临门,却遭遇了网络上的诸多恶意攻击。

比赛刚结束,短视频平台瞬间炸开了锅。有人阴阳怪气地说:“全红婵不退赛她能拿冠军?这金牌怕不是镀了金的吧。”更离谱的是,有人造谣陈芋汐家里有“后台”,声称她夺冠是“资源碾压”的结果。这些不实言论在网络上迅速传播,就像病毒一样扩散开来。
陈芋汐的卓越表现
事实上,陈芋汐的夺冠完全是凭借自身实力。预赛时,她就将第二名甩开 51.6 分,半决赛又斩获 399.10 分稳居第一。决赛中,她第五跳的水花控制得分高达 90 多分,连专业解说都直呼这是“教科书级别”的表现。她的搭档掌敏洁,虽然此前因发育问题状态有所下滑,但此次两人刻苦训练,练出了 9.5 分的同步分,动作整齐得如同复制粘贴。这些数据,都是她拼搏努力的有力证明,然而,某些人却视而不见,一味地恶意诋毁。
四川官媒发声
在这关键时刻,四川官媒站出来为陈芋汐发声,立场坚定且掷地有声。他们指出:运动员流的汗都能将训练馆的地板渍出盐花,他们为了梦想付出了无数的辛勤汗水。而现在,却有人非要把人家十年的苦练说成是“资源开挂”,这种行为实在不可取。这帮人其实就是见不得别人好,就如同自家孩子考了状元,总有人酸溜溜地说“肯定是抄的答案”。这种风气必须得到纠正,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别人的努力。
类似事件引发思考
说起陈芋汐,就不得不提到全红婵。这两位姑娘从东京奥运会开始,就被一些人无端拿来比较,明明都是为国争光的英雄,却被某些人搅成了所谓的“瑜亮之争”。去年巴黎奥运会,陈芋汐以 4.9 分惜败,网上那些酸溜溜的“贺电”,让人记忆犹新。更过分的是,去年多哈世乒赛,林诗栋输球后,现场观众居然集体喝倒彩,这无疑是在运动员的伤口上撒盐。
此前,陈芋汐在淋浴间和全红婵正常说笑的视频被偷拍,经过恶意剪辑,竟成了所谓的“怒吼门”事件。后来证实只是正常聊天,可陈芋汐还是被吓得清空了社交账号。如今,全红婵因旧伤退赛,又有人翻出各种无端谣言,甚至将“老家建房”这种毫无关联的事情拿出来编排。这不是关注比赛,分明是在拿着放大镜找茬。
体育圈不良风气剖析
这种饭圈文化对体育的伤害极大。就像樊振东所说,现在“赢球好像也没那么行”。体育精神应是尊重运动员的拼搏,而不是将他们当作可随意评判的对象。赢球就被要求感恩戴德,输球就被肆意诋毁,这完全扭曲了体育的初衷。这种现象反映出整个体育圈的焦虑,一些年轻人把看比赛当成追爱豆,关注点全在运动员的私生活上,对他们的努力却视而不见。中国体育报指出,算法就像织布机,把人们困在“非赢即输”的死胡同里。长此以往,谁还敢拼搏,谁还愿意为国争光?
解决之道
针对这一乱象,目前平台已开始出手整治。抖音前两天清理了上万条攻击陈芋汐的言论,还开展了体育饭圈治理行动。国家体育总局也表示要严打网络暴力和非理性追星。这些举措如同给滚烫的油锅浇了盆冷水,能让大家逐渐冷静下来。
要根治这一问题,需从多方面入手。平台要优化算法推荐,避免推送煽动对立的内容;学校和家庭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,让他们明白竞技体育的真谛;而作为观众,我们更应保持理性,不被带节奏的言论左右。
结语
运动员在赛场上拼尽全力,他们是我们的榜样。我们应在台下为他们鼓掌喝彩,而不是被谣言蒙蔽双眼,被不良风气影响判断。别让网络暴力伤害运动员的心,更别让饭圈文化毁了我们对体育的热爱。
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,欢迎在评论区畅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