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健林的人生充满戏剧色彩。昔日作为中国首富,他凭借“万达广场”与“万达影城”构建起庞大商业帝国。然而如今,他却频繁出售旗下资产。5 月 21 日,一则重磅消息传来,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准了一项大规模交易,王健林将 48 座万达广场售出,接盘方中竟出现了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。这些万达广场分布在北京、广州、成都等极具经济价值的城市,此消息一出,万达的命运再度引发各界热议。

王健林的传奇创业路
王健林 1954 年生于四川,彼时的他或许未曾想到自己会成为地产界的风云人物。他早年投身军旅,凭借着坚毅的拼劲,于 1988 年创立万达。从最初的地方小公司起步,万达逐渐崭露头角,走向全国乃至国际舞台。
2013 年、2015 年和 2016 年,王健林三次荣登中国首富宝座。那时,“万达广场就是城市中心”深入人心,万达影城、万达酒店遍布各地,万达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张,其影响力达到鼎盛。
万达的困境与资产抛售
然而,自 2017 年起,万达的命运急转直下。这一年,万达开始大规模抛售资产,文旅项目、酒店、影视公司等纷纷被摆上货架,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普遍被认为与沉重的债务压力息息相关。
曾经家喻户晓的“先定个小目标,比如挣它一个亿”,如今被网友调侃为“先卖它一个广场”。2025 年 5 月 21 日的这场资产出售交易,规模之大令人咋舌,48 座万达广场皆为万达的核心资产。尽管交易具体金额尚未披露,但业内人士推测,这或许是万达在绝境中“断臂求生”的无奈之举。接盘方不仅有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,还有险资和国企背景的资本在背后助力。
腾讯接盘的潜在考量
一直以来,互联网公司专注于“虚拟经济”,腾讯此次接手万达广场着实令人意外。深入探究,背后或许存在多重原因。其一,万达广场拥有巨大的人流量,全国各地的万达广场每日都吸引着大量消费者,这对于腾讯推广支付工具、线上服务以及小程序生态而言,无疑是绝佳的机会。其二,腾讯可能打算将万达广场当作“智慧商业”的试验场地,诸如刷脸支付、AR 试衣等前沿新技术,有望在线下场景中得以落地应用。其三,商业地产相较于互联网行业,波动性较小,能够为腾讯提供更为稳健的资产配置选择。
不过,万达此次出售 48 座广场后,其未来的走向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。数据显示,万达目前仍有 200 多座广场,但优质资产的减少,无疑会对品牌影响力产生一定程度的削弱。此外,这次交易也引发了外界对万达债务问题是否彻底解决的猜测。尽管王健林去年宣称“万达已度过难关”,但频繁出售资产的行为,让人难以乐观视之。
交易对不同群体的影响
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,短期内或许难以察觉明显的变化,商场依旧运营,影院照常放映。但从长远来看,腾讯的介入可能会将自身的“数字化基因”注入万达广场,未来或许会出现更多无人店、扫码优惠、智能体验等新鲜事物。
对商户来说,若腾讯能为其带来线上流量,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,但同时也需警惕租金上涨的风险。
至于万达的员工,工作岗位或许会有所调整,但大规模裁员的可能性不大。
目前,这场交易已获得监管部门批准,预计在未来几个月内完成交割。尽管具体交易金额尚未公开,但业内人士估计规模相当可观。腾讯方面尚未透露更多信息,不过从其过往的投资动作来看,他们对“数字化线下场景”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。
万达方面表示,此次交易旨在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,推动公司向“轻资产”模式转型。据相关人士透露,万达接下来或将专注于广场的运营管理,而非持有物业,这种模式有助于降低资产负债率,同时使公司聚焦核心业务。也有分析认为,万达此举是为了应对行业寒冬,提前为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做好准备。
事件背后的深层思考
王健林从昔日的中国首富到如今的频频出售资产,这一转变背后反映出整个房地产行业的深刻变革。过去那种依靠高杠杆、高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然难以为继,万达的“断臂求生”可视为对行业周期性的典型回应。
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涉足商业地产,是否意味着未来的商业地产将更加“互联网化”?倘若腾讯能成功将科技元素与商业场景深度融合,对于消费者和商户而言,或许将是利好之举。
对普通人来说,这次交易看似遥远,实则反映出未来生活将愈发“数字化”的趋势。
网友们的看法各异。有人感慨王健林从“买买买”的辉煌到“卖卖卖”的无奈,不禁唏嘘;有人对万达广场的未来发展表示担忧,质疑其招牌还能维持多久;也有人好奇王健林是否会提出新的“小目标”,还对腾讯的介入究竟是“锦上添花”还是“雪中送炭”众说纷纭。但有一点毋庸置疑,商业世界的变幻莫测,谁也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。
王健林接连出售资产的行为,是否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?腾讯接手万达广场,究竟意在“数字化改造”还是另有图谋?未来的万达广场还会是我们记忆中的模样吗?这些问题,都有待时间给出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