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代财经揭示光伏企业的困境
曾经,光伏行业是资本眼中的热门赛道,众多企业纷纷涌入,试图在这片蓝海中分得一杯羹。然而,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行业环境的变化,一些企业开始面临困境。中润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中润光能”)就是其中之一,它从 A 股折戟后转战港股,在业绩方面却遭遇了“滑铁卢”。

IPO 曲折与业绩转折
中润光能在 2023 年底创业板 IPO 本已过会,眼看就要在资本市场迈出重要一步。但到了 2024 年 6 月,保荐机构海通证券却主动撤回了保荐申请,这使得它的 IPO 进程戛然而止。九个月后,2025 年 3 月,中润光能向港交所递表,拟登陆主板,计划将募资用于在美国建设新生产基地。
业绩“变脸”的真相
行业产能过剩的冲击
时代商业研究院的报告显示,受光伏行业产能过剩、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,中润光能 2024 年业绩出现剧烈波动。2022 – 2024 年(报告期),其营业收入分别为 125.17 亿元、208.38 亿元、113.2 亿元,年内利润分别为 8.34 亿元、16.81 亿元、-13.63 亿元。2024 年营收接近腰斩,净利润从盈利转为亏损,跌幅高达 181.14%。这一系列数据表明,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对中润光能的经营造成了巨大的冲击。
技术转型的滞后
除了行业因素,中润光能自身的问题也不容忽视。它的业务结构较为单一,报告期各期,光伏电池片收入占比分别为 92.5%、91.0%、81.1%,过于依赖单一业务,抗风险能力较弱。而且,光伏电池技术路线迅速由 P 型电池转向性能和效率更高的 N 型电池,但中润光能的技术转型进程缓慢。2023 – 2024 年,P 型电池片收入占比分别为 73.6%、32.8%,产品结构落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。
核心产品的困境
P 型电池片作为中润光能的核心产品,其亏损情况尤为严重。报告期各期,P 型电池片的平均售价分别为 1.022 元/瓦、0.6457 元/瓦、0.289 元/瓦,毛利率从 2023 年的 16.3%跌至 2024 年的 -39.2%。同时,中润光能的存货问题也较为突出,报告期各期存货余额分别为 9.38 亿元、22.37 亿元、24.0 亿元,存货在三年间增长了 156.32%。存货以原材料和库存商品为主,各期占比均在 96%以上,而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偏低,分别为 0.94 亿元、3.09 亿元、1.89 亿元,计提比例分别为 10.01%、13.82%、7.85%。
在行业产能过剩、核心产品亏本甩卖、存货高企的背景之下,中润光能此次 IPO 依旧计划大举募资在美国建立新的生产基地,用于生产高效光伏电池片。这种做法不禁让人对其产能消化能力产生质疑。此外,报告期各期,中润光能单晶电池片产能利用率分别为 98.5%、94.0%、89.3%,产能利用率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,进一步加重了人们对新增产能能否被有效消化的担忧。
产能出清期的行业现状
2024 年,光伏行业进入产能出清期,各大光伏龙头企业均在年报中表达了对于产能过剩的担忧。光伏硅料龙头通威股份的年报显示,2024 年光伏行业出现显著的阶段性供需失衡问题,行业产能利用率普遍低迷,产业链各环节产品价格持续下跌,部分光伏企业面临亏损甚至破产的风险。光伏组件龙头晶科能源在 2024 年年报中指出,随着行业产能的扩产及技术进步,光伏产品价格逐步降低,光伏行业产能总体供需错配的局面并未得到彻底改变。多年来,行业内龙头企业为提升市场份额,保持竞争地位,纷纷加快产能扩张步伐,导致市场新增及潜在新增产能大幅增加,大量光伏企业因此出现亏损。2024 年 A 股 64 家光伏上市公司的营收为 9310.96 亿元,同比下滑 22.44%;净利润为 -297.57 亿元,同比下滑 128.35%。
针对 2024 年光伏产品价格持续走低,主流产品价格已明显低于生产成本的情况,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还曾于 2024 年 10 月召开“防止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座谈会”,主题是有序化解供需失衡和出清过剩产能。
2024 年 4 月 3 日、5 月 28 日,时代商业研究院就业绩急转直下、产能消化风险等相关问题,向中润光能发函并尝试致电询问,但截至发稿,该公司尚未回复相关问题。
在行业的深度调整期,中润光能面临着诸多挑战。它能否在海外顺利实现扩产目标,化解产能过剩的风险,扭亏为盈,仍有待市场的检验。对于这样一家企业,投资者在考虑投资时需要格外谨慎,充分评估其面临的各项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