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养山茶花的花友,看到叶片纷纷掉落,心里难免犯愁。山茶花叶片厚实,本应较为“皮实”,掉叶往往是养护时没契合它的习性。下面就来剖析山茶花掉叶的常见缘由及解决办法。
浇水失当:过涝过旱皆伤根
浇水过多,根系缺氧腐烂
山茶花的根如同娇弱的孩子,十分怕积水。倘若盆土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,根系就会像泡在水里的“溺水者”,因缺氧而腐烂。这样一来,根系无法为叶片输送养分,叶子便会先发黄、发软,随后整片掉落,摸上去还黏糊糊的。
解决办法:立刻停止浇水,把花盆移至通风良好的地方,垫高盆底以加快排水速度。若掉叶情况严重,需脱盆检查根系,将烂根剪掉,用多菌灵浸泡10分钟进行消毒,然后换上疏松的新土(腐叶土、珍珠岩、园土按3:1:1的比例混合),重新栽种后先放在阴凉处缓苗2周。
浇水过少,叶片缺水干枯
山茶花虽喜欢湿润环境,但并非耐旱植物。长时间不浇水,盆土干裂,根系无法吸收到水分,叶片就会先发卷、发脆,边缘焦枯,一碰就掉,掉下来的叶子偏硬且没有光泽。
解决办法:先往叶片上喷点温水保湿,再慢慢给盆土浇水,避免一次性浇透刺激根系。之后保持盆土微微湿润,看到表面2厘米的土干了就浇水。夏季可以早晚各浇一次水,冬季则在中午水温合适时浇水。
土壤不适:板结碱化引危机
土壤板结,根系伸展受限
用园土种植山茶花,时间一长容易导致土壤板结,浇水时水分难以渗透,根系在坚硬的土壤中无法舒展,吸收不到养分,叶片就会逐渐发黄、变薄,最终掉落。
解决办法:对土壤进行松土处理,往盆土表面埋入一些腐熟的羊粪或蚯蚓粪,既能改良土壤,又能补充养分。最好每年春季更换一次盆,选用以腐叶土为主的酸性土壤,并加入少量河沙以增强透气性。
土壤碱化,叶片缺铁发黄
山茶花偏好酸性水,若长期直接用自来水浇灌(自来水含氯且偏碱),土壤会逐渐碱化,叶片会从叶尖、叶缘开始发黄,叶脉仍为绿色,最后整片叶子变黄脱落。
解决办法:每月浇一次稀释1000倍的硫酸亚铁溶液,或者在浇水时滴入几滴白醋(1升水加5滴),以此调节土壤酸碱度。平时收集雨水用来浇花,对山茶花而言是“天然好水”。
光照不当:暴晒缺光都伤叶
强光暴晒,叶片灼伤掉落
山茶花喜欢半阴环境,夏季正午的强光直射,会让叶片被晒出褐色斑点,如同被烫伤一般,随后叶片会枯萎掉落。
解决办法:迅速将山茶花移至散射光处(如树荫下、阳台纱帘后),剪掉晒伤严重的叶片,向周围喷水降温,等待它慢慢恢复。
光照不足,叶片失绿掉落
若长期将山茶花放在阴暗角落,其光合作用会减弱,叶片会变薄、发黄,枝条细长,老叶会先掉落。
解决办法:把山茶花搬到光照充足的地方,每天保证4 – 6小时的散射光(如朝南窗台),但要避免正午的暴晒。冬季光照较弱时,尽量将其放在最亮的位置。
温度骤变:冷热无常致掉叶
山茶花喜欢温暖稳定的环境,温度突然升高或降低(如冬季从室外突然移至暖气房,或早春遭遇倒春寒),叶片会产生应激反应而掉落,掉落的叶子可能还是绿色的,但摸起来发软。
解决办法:冬季要将温度稳定在5℃以上,不要将山茶花放在空调或暖气的出风口;早春不要急于将其移到室外,等气温稳定在10℃以上再搬出去,让它逐渐适应外界温度。
病虫害扰:病虫肆虐损叶片
病害侵袭,叶片病变脱落
叶斑病会使叶片出现圆形褐色斑点,斑点逐渐扩大,最终导致叶片脱落;根腐病从根部开始腐烂,使叶片发黄掉落,盆土可能还会散发霉味。
解决办法:对于叶斑病,剪掉病叶,喷洒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,每隔7天喷一次,连续喷3次;对于根腐病,脱盆剪掉烂根,消毒后更换土壤重新栽种,减少浇水,加强通风。
虫害危害,叶片枯黄掉落
红蜘蛛藏在叶片背面吸食汁液,会使叶片出现黄白色小点,最后叶片枯黄掉落;介壳虫趴在叶背或枝条上,会导致叶片发黄、卷曲掉落。
解决办法:少量害虫可用棉签蘸肥皂水擦掉;若害虫较多,红蜘蛛可喷洒阿维菌素,介壳虫可喷洒吡虫啉,按照说明书稀释,叶片正反两面都要喷到。
山茶花掉叶大多是“环境不适”或“养护不当”造成的。只要找准原因,如判断是水多了还是土碱了,是晒狠了还是招虫了,对症下药,耐心养护,剩余的健康叶片会逐渐稳定,过段时间还能长出新叶。养山茶花就像照料“娇气的朋友”,多观察、多调整,它定能枝繁叶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