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月晒秋:留存阳光味道,冬日炖肉飘香

“九月不晒菜,冬天徒伤悲!”在北方的小城里,这句俗语就像秋日的钟声,提醒着家家户户该为冬天储备美味了。李婶家院子里那一簸箕茄子干,成了邻居们热议的焦点,而她用冬瓜干炖出的排骨,更是让人口水直流。

秋日的阳光,如同温柔的双手,轻轻地抚摸着大地。这个时候,阳光不那么炽热,秋风也带着丝丝干爽,正是晒菜的黄金时节。老一辈人都知道,九月若是不晒些菜,到了冬天准会后悔。李婶家的阳台,就像一个小小的干货铺,竹匾里摆满了冬瓜片和茄子块,满满的都是生活的烟火气。

晒冬瓜可是个技术活。李婶会精心挑选那种表皮带白霜的老冬瓜,用菜刀轻轻一拍,“砰砰”作响,这样的冬瓜才够味。她切冬瓜片的手艺是跟婆婆学的,每片都切得跟硬币差不多厚。李婶从不采用盐水焯冬瓜的方法,她觉得那样会让冬瓜失去鲜甜的本味。晒好的冬瓜干,颜色金黄金黄的,泡发之后用来炖排骨,那排骨的肉香都被冬瓜干吸得透透的,味道别提多美了。

茄子干就更有意思了。新鲜的紫茄子晒成黑乎乎的干菜,不了解的人还以为是被烧糊了呢。李婶的闺女第一次见到茄子干时,瞪大了眼睛,直嚷嚷:“妈,这还能吃吗?”可到了冬天,当用这茄子干炖红烧肉时,小丫头却连扒拉三碗饭。现在,李婶的女儿晒茄子比谁都积极,还专门挑嫩茄子切滚刀块,她觉得这样晒出来的茄子干更入味。

晒菜这事儿,看着简单,里面的学问可不少。白天要把菜摊开晒,到了晚上就得收进屋里,要是沾了露水,第二天菜就容易发霉。张大爷去年就因为图省事,没把茄子干收进屋,结果第二天一看,全长了白霜,气得他直跺脚。现在,张大爷学乖了,天天盯着天气预报,比庄稼人看节气还上心。

这晒干菜的手艺,在北方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。早年间,冬天新鲜蔬菜少,老百姓为了能在冬天也吃到美味的蔬菜,就琢磨出了晒菜这个办法。现在超市里什么菜都有,可老辈人还是坚持晒菜,他们说,机器做出来的菜,总少了阳光的味道。确实,机器烘干的菜,吃起来就是感觉差点意思。

冬天的傍晚,李婶家的厨房总是弥漫着诱人的香气。砂锅里“咕嘟咕嘟”地冒着泡,晒干的冬瓜片吸饱了汤汁,变得晶莹剔透。茄子干更是神奇,黑乎乎的外表下,藏着满满的肉香。隔壁的小孩闻到这香味,都跑过来了,眼巴巴地瞅着锅里的菜,口水都快流到地上了。

晒菜,不仅仅是为了储存食物,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。李婶每次翻动晒筐里的菜,就会想起小时候跟着奶奶晒菜的情景。那时候,晒的菜可多了,挂得满院子都是,风一吹,哗啦啦地响。现在住在楼房里,只能在阳台上晒菜,但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坚守,一点都没变。

现在,年轻人也加入到晒菜的队伍中来了,不过他们晒菜的花样更多了。有的往茄子干里夹肉馅,有的用烤箱低温烘,还说这样比太阳晒得还快。李婶试过一次就放弃了,她觉得那味道不对,和老祖宗传下来的方法比起来,差远了。她还是相信老方法,晴天晒、阴天收,慢慢地等着阳光把美味一点点收进菜里。

秋风起的时候,菜市场里买冬瓜和茄子的人明显多了起来。摊主老赵笑得合不拢嘴,他说:“这个时候的冬瓜最甜,茄子最嫩,晒出来才够味。”主妇们挑得可仔细了,这个拍拍,那个捏捏,生怕买着不中用的。回家路上碰见了,还会交流心得:“你家今年晒多少斤?”“我准备了二十斤,去年不够吃,亲戚来了都抢着要。”

晒好的菜干,要用塑料袋扎紧,再放几包干燥剂。有人图好看,用玻璃罐装,结果开春一看,全返潮了。李婶的方法最实在,用旧衣服改的布袋装菜,既透气又防潮。她家柜子里整整齐齐地码着十几包菜干,够吃到来年开春。

第一场雪落下的时候,晒菜的人家都乐开了花。外面天寒地冻,屋里炖着热乎乎的干菜烧肉。揭开锅盖的瞬间,蒸汽裹着香气直往人鼻子里钻。晒干的菜在汤里舒展开来,把几个月的阳光都释放出来了。夹一筷子放进嘴里,秋天的味道就在舌尖上打转。

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太理解,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劲儿晒菜。超市里什么都有,何必这么麻烦呢?可吃过的人都知道,有些味道是花钱买不到的。就像李婶说的:“机器做的菜是死的,太阳晒的菜是活的。”这话听起来有点玄乎,但只要尝一口,就能明白其中的奥秘。那晒干菜里蕴含的阳光味道,是任何调料都调不出来的。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