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青海大通县,设施农业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激起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层层涟漪,激活了冷凉产业的“一盘棋”,让这片高原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清晨,手机闹铃尖锐地响起,58岁的农妇杨芳兰从睡梦中一跃而起,连脸都顾不上洗,抄起手机就往大棚奔去。“可不能耽误了,那些金贵的番茄苗又该‘闹脾气’了。”她边跑边念叨,脚下的胶鞋在田埂上踏出一串泥印子。在大通县景阳镇的智能温室里,9.2万株番茄苗正享受着精心呵护。杨芳兰熟练地掏出手机,对着控制面板一番操作,眼神专注。“湿度68%,温度26.3℃,今天这些小家伙还算听话。”她擦了擦额头的汗水,顺手摘掉两片发黄的叶子。谁能想到,十年前连温度计都看不懂的她,如今谈起种植参数头头是道,比大学生还专业。“杨婶,你这番茄长得可真好!”路过的村民趴在玻璃幕墙外羡慕地说道。杨芳兰得意地晃了晃手机:“那当然,这可是法国引进的品种,得用高科技来伺候。”她点开手机里的智能灌溉系统,水肥混合液精准地滴灌到每株番茄根部,营养液的配比精确到毫升,这可比老一辈人“凭感觉”施肥科学多了。
二十公里外的土关村,山东汉子孙聪聪正扯着嗓子指挥工人装车。“麻利点!广州那边等着要货呢!”他弯腰抓起一把茼蒿,翠绿的叶片上还挂着晶莹的晨露。“看看这品相,在超市里不得卖二十块一斤?”五年前,孙聪聪带着寿光的种植技术来到大通,正是看中了这里夏天凉爽宜人的气候。如今,他的茼蒿基地已扩大到一百多亩,每天都有冷链车将新鲜的茼蒿发往北上广等大城市。
在冷库里,王生祥正和工友们忙碌地给蔬菜打包。曾经是贫困户的他,如今已成为包装能手,手指灵活地翻飞,不一会儿就把茼蒿捆得整整齐齐。“以前种麦子,一年到头挣的钱还不够买一条烟。现在光打包一天就能挣三百块,我媳妇都说我手上功夫比绣花的还巧。”他一边擦汗一边笑着说。
青林乡的菌菇大棚里,沈玉山正小心翼翼地查看金耳菌的长势。橙黄色的菌朵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生长得格外茁壮,宛如一朵朵盛开的金莲花。“南方的同行都奇怪,怎么这菌子在高原上反而长得这么好。”他轻轻捏了捏菌盖,“咱们这昼夜温差大,湿度稳定,简直就是天然的培养箱。”脱贫户张连明蹲在菌架前,拿着小本子认真记录着温度数据。“沈老师,这鸡油黄菌种啥时候能采收?”他眼巴巴地望着那些金灿灿的菌朵,就像等着发糖的孩子。自从开始种植菌菇,这个曾经的贫困户家里盖起了新房,儿子也顺利考上了大学。
大通县农业农村局的办公室里,马天才正仔细研究着最新的产业数据。全县28个设施农业园区、3295栋标准化温室和11栋智能连栋温室,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像杨芳兰、孙聪聪这样的新农人的努力。他们用手机代替了传统的锄头,用数据取代了以往的经验,硬是在高原的冷凉土地上种出了“金疙瘩”。
傍晚时分,智能温室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夕阳的余晖,将整片田野染成了金黄色。杨芳兰收拾好工具准备回家,手机突然响起提示音。她眯着眼看了看屏幕,明早的灌溉计划已经自动生成。“得,明天还得早点起来照顾这些‘宝贝’。”她笑着摇摇头,身影渐渐消失在袅袅炊烟的村道上。设施农业,正以科技为笔,以创新为墨,在大通县的冷凉大地上绘就着一幅产业兴旺、农民增收的美丽画卷。